公告通知
汇才聚英(北京)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时代名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资讯
    重构与反思:中国学术走出去核心要素

    时间:2024-09-13 14:45:05 来源:国学在线 点击数:53

    中国学术走出去不仅是简单的学术和出版层面的要求,更是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需求。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核心要素是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彰显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内在逻辑,充分诠释“四个自信”的学术内涵。中国学术走出去应该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学术走出去“走什么”“怎么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走出去的主体,我们首先要抓住走出去的核心要素,全面系统整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紧扣当下西方学术界和民众关注的话题,从历史文化的核心要素、当代中国的历史阐释等多维度多视角推动学术走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东方儒家哲学精髓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向世界推广。但传统文化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怎样有选择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我们的义务。如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世界大同又和而不同,包容而又坚韧的民族性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态度,还有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等。当代中国,实现了国家强盛和民族兴盛,这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魅力和感召力所致。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探索中国进步之源,我们认为其内核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密码。当然,中华优秀文化不是僵化保守的,而是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进程中逐步完善的,如西方文化的创新精神、契约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我们在倡导学术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中西融通,防止文化单一倾向与文化沙文主义。

      走出去,是思想和道义的传播。走出去的方式是“术”,内涵则是“道”;前者为后者之载体,后者为前者之内容,不能混为一体。具体来说,走出去的内容是中国学术文化的精华,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描摹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理论建树和学术理路。同时也要避免把走出去单纯看作一种经营方式,那就背离了走出去的初衷;更不能以数量代替质量,一味以走出去的数量牺牲质量,本末倒置,得非所愿。行业管理部门和出版社要祛除走出去的功利心态,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

      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

      文明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制度文化下的价值追求。与西方强调个人自由、个体价值实现的观念不同,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主调,强调仁爱爱人,与人相处摒弃丛林法则,与社会相处强调集体利益,与自然相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文明,以二元的视角解释社会和自然。当代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多彩的生活、博爱的心胸、体恤的情怀,是信息时代朝气蓬勃的创造群体。他们拥有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敞开怀抱与世界接轨的希冀,一切与世界同频共振。学术出版应该以感性与理性的眼光体察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奇迹是由中国人创造的,不是西方的给予与施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经济日新月异,这与中国人民的创造原动力有关。因此,学术界理应揭示当代中国人的崭新时代风貌,揭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要客观形象地描述挣脱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束缚之后,中国人民焕发出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如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敢为人先、探索科学前沿的科学创新精神,辛勤劳动、不怕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等,这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时代的鲜活个体、群体值得我们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概括。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学术界、出版界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研究和出版的丰沃土壤。对中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国外学术界、一般民众最为关心的是中国取得这些发展成绩背后的理性逻辑,因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出版界、学术界不应该缺位,要为人民写作、为时代立论,以宏观的理论总结、科学缜密的研究厘清其发展的制度文化核心要素,揭橥中国在后工业时代、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代码”,揭示中国的制度活力、创新活力、文化活力以及植根于民间的创造伟力。在这样一个需要理论、产生理论的新时代,学术界、出版界再也不能做西方理论的简单“搬运工”,而应是“中国自信”理论的揭幕人。

      “四个自信”理论总结,“中国梦”理论阐述

      “四个自信”就是中国发展的“源代码”,特别是文化自信,正是“四个自信”的核心。“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标识和精神力量。学术话语权的建立首先要破除对西方理论、制度的膜拜迷思,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建立我们的主体意识。我们在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经验时不能忘却本有和本体,失却民族的文化自信,堕入思想迷茫的陷阱。如果说当代中国建设的成就是肌体,“四个自信”的理论即为其骨骼,是灵魂。一个没有灵魂骨骼的躯体即使再庞大,也只是虚胖的巨人。我们在阐释“四个自信”时不能只做简单的理论叙述,而要辅之以生动的中国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恒久的生命力;以理论的阐述剖析发展的成因,让世界在倾听中国、感知中国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中国,也让那些刻意唱衰中国、歪曲中国的杂音消弭于无形。盲目迷信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经验,复制西方的历史轨迹,历史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事实上,中国的发展成就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制度和理论建树。“四个自信”正确合理阐释了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影响力和优势,因为“四个自信”理论是植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中国实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总结。当然,自信不是自大,更不是自我膨胀。一味地空喊与自我吹捧只会加剧西方的疑虑,只有理性的分析和真实的探讨才能以理服人。“四个自信”就是中国人的发展信心指数,是新时代中国梦的理论根基,文化自信则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学术走出去输出的应该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要素、当代中国的理论实践等,不能把封建文化糟粕和错误理论视同为“精华”,不要动辄以所谓“体系”“理论”“模式”“方案”为人家乱开“医方”,真正的学术传播应该是“传道不殉道”,阐述道理而不强词夺理。我们传播的话语范式应该是理性、科学、民主,拒绝粗暴的学理认同、非理性的价值观压迫、专制式的话语表述,中华文化本身就有“兼济天下”之雍容,“和而不同”之宽容,走出去的必须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弘扬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华文化具有恒久绵远的生命力,当代中国重新崛起的伟大改革发展实践是我们学术走出去的不竭之源。经过重构与反思,我们要在国际学术体系中建立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出版界更要积极探索走出去的路径,在国际化、渠道化、专业化方面下功夫,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夯实根基。(金鑫荣)